首頁 創業分享 新創最重要的MVP你真的理...

新創最重要的MVP你真的理解什麽是MVP嗎?

2681
0

新創最重要的MVP你真的理解什麽是MVP嗎?

相信很多產品人都聽說過什麽是MVP,也試著根據自己的理解,把這套理念運用到實際的工作過程中去,希望能借此快速驗證市場,做出一款用戶認可的產品。

但是,歷史往往驚人的相似。很多項目,我們即使做出了MVP,在推向市場後還是遭遇不同程度的失敗。問題究竟出在哪里?是哪里做錯了嗎?我們真的理解什麽是MVP嗎?

一、對MVP的誤解

MVP是Minimum Viable Product的縮寫,翻譯成中文意思是最小可行性產品。從字面意思解讀,大家很容易會把MVP理解成為是一個用最少的功能滿足用戶需求的可用產品。

於是,很多團隊的工作模式會以這樣的流程進行:

團隊突然有了一個很好的想法,或者發現了一個用戶需求;然後馬上想要創造一個 MVP。在此期間,大家花了很多時間討論這個產品的定位和功能模塊,並爭論是否要添加某個功能;在確定了第一個版本需要開發的功能後,團隊立項,加班趕工,用幾周甚至幾個月時間做出了團隊認為的MVP,投入市場;投入市場後一般都會有兩種結果:第一種,MVP 獲得了成功,團隊會繼續把產品功能打磨的更完整、更穩定;第二種,MVP 在市場的表現平淡無奇,最後無疾而終。但無論是哪種結果,80%的項目會在這樣的策略中漸漸死去。為什麽會這樣呢?

在第一步,團隊就犯了錯誤。

每一個想法或者用戶需求,都是由假設組成的。我們假設用戶會對這個想法感興趣,假設用戶會有這樣的需求,假設我們提供的產品或服務會得到市場的認可。

但是,無論我們的學識有多淵博,能力有多優秀,總有一些假設是錯誤的。人們無法預測未來,更無法事先知道哪些假設是錯誤的。

有人專門研究了上百家失敗的新創公司,並從中總結出這些公司創業失敗的20大原因。其中,導致失敗的首要原因(占比42%)是“無市場需求”。也就是說,我們事先判斷這個產品“有用戶需要”的這個假設是錯誤的。

可是很多公司花費了太多的時間去開發出一個完整的產品,來驗證這個錯誤。在驗證的過程中,公司漸漸失去了市場優勢和現金流。

創業失敗的前20大原因

所以,長期以來,我們對MVP存在著深深的誤解。MVP並不是一個產品的第一版本,也不是必須得到市場認可才算是個成功的MVP。在筆者看來,MVP只是一種工作方式,只是一個幫助我們快速驗證假設的工具。無論這個MVP最終是否成功,只要它能在較短時間內幫我們證實或證偽一個假設,它就是成功的MVP。

二、MVP的由來

我們破除了對MVP的誤解,那麽,MVP又是如何產生的呢?為什麽在產品研發過程中需要MVP?MVP的價值在哪里?MVP的本質又是什麽?

1、無法克服的人性弱點

每個人的生活環境、文化認知、經驗學識都是有差異的,人們很難深刻理解其他人在某個場景中對於某件事物的情緒和行為反應。也就是說,一個人即使擁有了豐富的經驗,擁有了超強的綜合能力,他也無法感同身受的站在對方的角度看待同一件事物。

在商業環境中,人們更是無法從主觀上判斷某個假設的正確性。所以,很多時候,人們會優先從邏輯的角度去揣測其他人的想法。但看似理性的分析,還是無法判斷一個產品是否會被市場所接受,這樣的假設,是存在很多不確定性的。一旦大家認為這件事符合邏輯,被固執的認定是正確的,也就變成了妄斷。

2、亙古不變的核心本質

人們很難對一個不存在的東西表達正確的想法,甚至還會給予錯誤的建議。

還記得“福特汽車”的案例嗎?用戶說:“我需要一匹更快的馬。”如果福特公司直接接受了用戶的建議,那就沒有後來的汽車了。

在這個表達里,用戶的本質需求是“更快”,是提高出行效率,而不是“馬”。

而在整個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提高出行效率”這個需求一直存在,但汽車不是一下子發明出來的。很久以前,人們就已經開始有意識,利用最小代價讓用戶了解有這樣一款產品可以滿足他們的需求。

產品的演化過程

其實,我們經常聽說的“精益創業”、“敏捷開發”、“用戶故事地圖”,他們的本質都是希望通過一定的手段,去盡快從真實的用戶那里獲取反饋,搞清楚哪些假設是錯的,進而快速采取下一步措施。只不過,這些概念站在的角度不同,分別從創業、開發和用戶的角度去進行細化和演變。

所以,所謂MVP,也就是人們帶著這個本質,在工作過程中摸索出來的一套快速驗證假設的解決方案。

三、如何進行MVP實操

了解了MVP的價值與本質後,讓我們再來討論下如何進行MVP的實戰操作。

也許很多人看到過下圖的MVP循環步驟,很多團隊也是嚴格按照“構建-測量-學習”的方式進行MVP的,但你們是否知道,在每一個步驟之間,還隱藏著幾個比較重要的基本因素。

MVP循環步驟

1、構建(Build)

上面的論述中,我們一直在重複提到一個詞:假設。

在構建MVP之前,這個假設的提出和顆粒度的把握至關重要。如何根據產品定位,找出團隊最需要驗證的一個問題,關系到整個MVP的構建方法。

MVP的構建其實就是在進行一場實驗,當我們明確了需要去驗證的假設是什麽,就需要設計一個最簡單、最有效的實驗去驗證真偽。而這個實驗的方式,根據不同的假設,有著不同的形態。

以下列舉幾個常見的MVP案例:

Landing Page頁:介紹產品特性,進行一次性行銷。

募資:Kickstarter 和 Indiegogo 等募資網站。

Blog:《精益創業》的作者一開始只是在自己的Blog裡寫文章,後來受到越來越多的讀者喜愛,才會整理成書出售。

產品介紹影片:先不開發產品,只是利用影片向大眾介紹產品概念以及為用戶解決的問題,看看用戶的反應。如Dropbox概念設想的影片。

碎片化的 MVP:利用現成的工具和服務做產品的功能演示,而不是完全自己開發。如團購網站 Groupon早期使用了 WordPress,Apple Mail 和 AppleScript 等工具進行團購模式的驗證。

虛構的 MVP:人工模擬真實的產品或服務,讓消費者感覺他們在體驗真實的產品,但是實際上產品背後的工作都是手工完成的。比如鞋類電商 Zappos,創始人一開始只是建了一款鞋子詳情頁,如果有用戶下單,他會根據用戶選擇去線下商店購買,自己寄給用戶,同時用PayPal進行交易。

單一功能的 MVP:專注某個單一功能會更加節約開發時間和精力,避免用戶的註意力被分散,讓他們關注到產品的主要功能。

貴賓式 MVP:向特定的用戶提供高度定制化的產品。如服裝租賃服務Rent the Runway。

產品原型:線上原型、紙質原型等

但是請記住,所有形式的MVP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用最快的速度去接觸核心用戶,去驗證假設。

2、測量(Measure)

在構建出MVP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明確了需要測量的指標,以及投放MVP的渠道與方式。

我們要向種子用戶投放MVP。這些種子用戶對於自我需求較大的產品,可以接受不完美,甚至會提很多建議。不要大範圍的做推廣和傳播,做好種子用戶的關系維護就好。

MVP的構建是基礎,在這個基礎之上,我們制定數據的回收策略,並確定以什麽指標為參考依據,來判斷與市場的匹配度。

在經過親自體驗、功能測試、數據分析等工作之後,再次進行用戶訪談,獲得用戶真實反饋。

3、學習(Learn)

根據測量的結果反饋出來的數據,結合已有資料,我們需要進一步分析這個MVP是否驗證了假設。

如果驗證成功,我們在現有基礎上繼續提出下一個假設,並循環構建下一個MVP來測量與學習。

如果驗證失敗,我們用幾天的時間就避免了兩個月甚至兩年的錯誤,為進行下一個MVP循環節省了大量寶貴時間。同時,我們也可能從側面了解到了用戶的其他需求點,有利於快速轉變方向,找到更多機會點。

學習環節是整個MVP過程的軸心,需要我們不斷堅持,但很多團隊往往忽略了這個學習的重要性,沒有認真總結與反思,認為驗證失敗就完全放棄。

4、MVP 是一個過程

前面已經提到,很多團隊的常規工作流程是先做出一個MVP,投入市場,然後不管結果如何,繼續增加新功能,以求這些功能中的某個點可以打動用戶。

事實上,當產品投入市場後,你很可能會推翻原來的設想,很可能需要一次又一次地重新開發產品。

驗證過程

上圖描述的是一個創業團隊對一個想法的驗證過程,在產品達到一個穩定成熟的階段之前,他們經歷了無數個概念驗證。

所以,MVP不僅僅是一個產品,而是一個過程。

產品開發是這樣,其他創造性工作也是這樣。當你寫一本書時,你需要寫很多版的草稿,並且花很多時間來編輯;當你寫代碼的時候,你需要經常重構或者甚至重寫所有代碼。每個創造力工作者,都需要大量的試錯。

在一個需要不斷試錯的世界中,誰能率先找到錯誤並糾正,誰就有可能異軍突起,占領市場。

五、寫在最後

寫到這里,大家對MVP應該有了一個整體的認識。其實,做好一個MVP,你只需要抓住下面這兩個問題:

最大膽的假設是什麽?最容易驗證假設是否成立的方法是什麽?我們要根據自己的產品定位和業務領域,分析目前的市場環境(全新的市場or競爭激烈的市場),大膽的提出一個基於痛點的差異化服務假設,並從場景尋找切入點,讓用戶對這個MVP有深切的感受或體驗,形成閉環,從而得到真實的反饋來驗證這個假設。

留下一個留言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